甘肃工程咨询集体股份有限公司LOGO

党的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纪检监察

学习微课堂||聚焦四中全会!为什么说五年规划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一)

日期: 2025年10月21日|来源: 旗帜微信公众号| 字号:【 |打印

十四五”收官在即,在前四年5.5%的平均增速基础上,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在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中国经济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良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回顾新时代五年规划谋划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伟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时代五年规划谋划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在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中实现理论升华,特别是在五年规划的战略擘画和方略部署中,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跃升。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入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不到一个月,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主题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通过重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并在首次提出开拓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问题时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成为正在谋划中的“十三五”规划的理论指导。

面对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开拓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重在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生产为出发点,以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及其社会和历史基本规定为根基,直面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索的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道路问题,提出的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擘画和方略部署。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就是适合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规划的谋划,就是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战略擘画和方略部署上的重要体现。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十四五”规划作出战略谋划和方略指南。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两个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以《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主题,对“十四五”规划谋划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阐释,指出:“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面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格局变化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十四五”规划谋划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创新性阐释:一是提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回溯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习近平总书记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政治优势出发,对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出规律性探索。二是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三是从“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六个方面,阐明“十四五”规划谋划中的新任务、新要求、新课题。

新时代五年规划谋划突出问题导向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一过程的思维特征和方法遵循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在于把握时代课题的变化特征和战略重点,回应时代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谋划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出现的新矛盾新挑战作出深刻分析,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跨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显著特征,从战略擘画和方略部署上系统谋划,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问题导向是一种“道理”“学理”,也是一种“哲理”。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问题导向是以对阶段特征及其根本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为标志的。在“十三五”规划谋划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强调阶段特征和目标内涵的重要意义:从阶段特征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从目标内涵看,“十三五”规划重在“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好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

“十四五”规划谋划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导向的阶段特征问题,凸显“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目标内涵,就是“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十四五”时期既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到问题倒逼的系统集成,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征,也成为新时代中长期发展规划谋划的方法遵循。

问题导向,既要以扎根中国现实发展为根据,又要以中国历史赓续的自觉把握为基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显著理论特征在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谋划,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新时代五年规划贯穿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新时代五年规划谋划彰显理论创新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问题导向主要在于:在推动经济发展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在稳定经济增长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宏观调控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加减乘除”并举;在推进城镇化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在促进区域发展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保障改善民生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在扩大对外开放问题上,如何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等等。正是在应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上,系统谋划、统筹规划,形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新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在对“十三五”规划谋划中,新发展理念凸显战略性和整体性特征,表明其“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昭示其“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成为“十三五”规划谋划的主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新发展阶段,生成问题导向的新内涵。在“十四五”规划开始谋划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深刻分析,强调:“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的问题导向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从问题导向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因为“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聚焦点,就在于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的探索。在这一探索中,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等各个方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战略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明确“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明确“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擘画和方略部署。

(责任编辑: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