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程咨询集体股份有限公司LOGO

党的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纪检监察

学习微课堂||深刻认识五年规划彰显的制度优势(一)

日期: 2025年10月22日|来源: 旗帜微信公众号| 字号:【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中国首创,然而坚持接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唯有中国。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色鲜明的实践,深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由此形成的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面向未来,坚持好、发挥好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自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我国已经接续编制和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规划在编制中充分体现党的战略意图,也确保规划实施中能够有效调动和汇聚各方力量,为把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一面貌,我们党致力于实现“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宏伟目标,把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1年,党中央决定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3年付诸实施,通过确立和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156项重点工程等,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此后,除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我国接续编制和实施了“二五”至“五五”计划,对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部署,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五年规划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也相应调整。“六五”计划将国民经济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十一五”规划将“计划”更名为“规划”。五年规划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加凸显。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十三五”规划建议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四五”规划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作出系统部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个时期,在五年规划的引领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发挥了定海神针作用。每一次编制五年规划,党中央都提出关于制定五年规划的建议,阐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民智民意,使五年规划充分反映专家意见、群众智慧、社会期盼,凝聚全社会共识,激发全体人民奋斗力量。在实施过程中,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保证规划高效实施。总之,我们党通过五年规划这一治国理政方式,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赶上时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我们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将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推动工业化,在“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的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里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五年规划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保障实施“三步走”战略。“七五”时期,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九五”时期,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十一五”时期,我国实现了从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向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规划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扎实基础。即将收官的“十四五”规划,引领我国经济规模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可以说,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使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是前提,集中优势资源才能办大事、办成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精准脱贫攻坚、推进绿色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关键就在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面对个别国家的“脱钩断链”和“小院高墙”,正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明显加快。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五年规划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实现形式。五年规划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确定每个五年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也就是明确每个阶段的“大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形成“施工蓝图”,并动员各方面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汇聚,引导各类资源高效优化配置,促进全社会协同发力,也就是要办成“大事”。同时,通过接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保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干,不断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大厦。

(责任编辑:王威)